English

“假设”的历史

1999-08-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龚书铎 我有话说

研究历史“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的原则,无疑是史学工作者所应遵循的。究其实并不尽然。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不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而是热衷于臆想、假设,似乎是一种时髦。且看下面一些例子。

例子之一:辛亥革命搞糟了,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引起军阀混战。

这一说法可议之处颇多,这里只谈两点。一、辛亥革命时,清朝的确已经腐朽,正如孙中山在当时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也就是说,一推就倒。所以武昌起义一爆发,清政府很快就分崩离析了。且不说别的,连它自己的总督、巡抚们也几乎没有人为它效力卖命,不是在那里观望,就是干脆弃城逃跑,甚至倒向革命,谁也不再去维护这个被认为“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的清朝了。清政府已经存在不了,也早已不存在了,而今却在说它如存在中国就好了,这有什么意义呢?二、所谓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清政府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论断,是连起码的历史事实都不尊重的主观臆想。其实立宪派是这样做了的,不过清政府却不买账。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人士大为振奋。他们纷纷成立立宪团体,发动请愿,其中如张謇等人的预备立宪公会、梁启超等人的政闻社等。1908年,立宪派发动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不仅得不到什么结果,反而带来了清政府以政闻社“内多悖逆要犯”,“托名研究时务,阴谋煽惑,扰害治安”的罪名,通令全国,严行查禁。1910年,立宪派又发动三次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尽快转入君主立宪的轨道,然而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清政府不可能接受立宪派的要求,接受了就意味着自身权力的丧失。到立宪派准备进行第四次请愿时,清政府即命令禁止请愿活动,明白宣布,各省如果再有“聚众滋闹情事”,该省督抚应即“查拿严办”。尽管立宪派确实没有干犯皇室尊严的用心,然而清朝统治者却不理会他们的“忠心耿耿”,而是变本加厉地加强了皇族的集权统治,1911年,清政府组成的所谓“责任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使立宪派痛心疾首,梁启超在报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误国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越来越多的立宪派人士推向革命阵营,成为自己的反对势力。这就是既有的事实,立宪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清政府请愿要求立宪,不是没有做,而是失败了,行不通了。时至今日,却不顾事实地硬说只要立宪派要求清政府走他们所主张的改良道路,中国就走上现代化了,这不啻是在说梦话。

例子之二: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

这不是严肃的历史研究,而是为了褒改良贬革命而随意摆弄历史。这种假设,实在毫无意义。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等人的镇压下很快就失败了,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其中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此后,康、梁坚持走改良的道路,但还是没走通,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又碰了壁。他们改良的道路行不通,这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实,现在给它来个“假设”,说照改良主义的路走中国就会好得多,子虚乌有的事,谁又能说清楚是好得多还是坏得多,那只有算命先生算命了。后人不能也不可能给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下命令:应该这样走,不应该那样走;这件事应该发生,那件事不应该发生。人们可以不喜欢辛亥革命,但是说它不必要、不该发生,等于白说,因为它已然在中国发生了。

例子之三:慈禧太后渴望着中国的繁荣与昌盛,她的认识和主张并无大错,清政府如果能以此为共识,中国的未来与发展可能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如这位作者所说的“渴望着中国的繁荣与昌盛……”且放一边另作别论。这里想稍为说几句的,是后面的那个假设:“清政府如果能以此为共识……”清政府里边,头一位当是光绪皇帝,往下该是帝师翁同?和“帝党”了,也许还有别的所指。光绪、帝党与慈禧确有分歧,所以才有帝党的人不断受慈禧的打击,连光绪自己也终被禁于瀛台。他们之间本来就缺少或没有共识,却要假设如果有共识中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岂不等于白说,有意思的是另有作者从另一面来假设,说要是慈禧太后能和光绪皇帝合作,推行维新变法,中国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在文学创作中,有些作者声称是“玩”文学,而这里的如此假设,未免也有点是在“玩”历史,照此“如果”下去,人们也可以随意假设:如果宋朝是个强盛的王朝,能打败辽、西夏、金诸分据政权,一统天下,中国可能要比欧洲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今天将是另一个样子,等等。

此外,如假设鸦片战争提早三百年,中国就会进步更快,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如果按照洋务运动的路子发展下去,中国就现代化了;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就不会中断了……无须再费笔墨去一一评说了。

这种种假设,不仅无益于历史研究,而且会产生误导,使一些对中国近现代史不甚了解的人产生困惑,以致思想混乱。历史是昨天的现实,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看,它都是一个无法更改和逆转的客观存在。历史学正是以这一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工作者的任务是认识、解释历史,而不能编造、臆想历史。对于任何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无论是好是坏,所要着力研究的是它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所产生的作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不能由研究者主观地去为已经发生了的历史进程另行设计一套方案。历史没有也不可能按照后人为它设计的道路回过头去再另走一遍。

(选自《求是室漫笔》,有删节,龚书铎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